青木正儿的说法很有趣,但对其“笼上牢丸”就是烧卖的说法笔者很难赞同。“汤中牢丸”是放入汤中煮的食物,因此皮应该是封闭起来的。“笼上牢丸”也是“牢丸”,从名称上来看,形状应是圆形的,皮是封闭起来的,而烧卖并没有把口封闭起来。
饺子这样的食品不会是一夜间就产生的,肯定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出来的。食品的起源也好、改良也好,有的是有意识去做的,有的则是偶然的结果。
如青木正儿所引用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牢丸”到底是什么,已经搞不明白了。不仅在宋朝,从盛唐到中唐的那段时期里,人们就已经不知道“笼上牢丸”和“汤中牢丸”是什么了。比如,孟浩然、李白、杜甫、王维的诗中都没有出现“牢丸”这样的词。《酉阳杂俎》中出现过“笼上牢丸”和“汤中牢丸”,撰写者段成式是中唐至晚唐时期的人,而约同时代的元稹、韩愈、刘禹锡、李贺的诗中没有见到“牢丸”一词。白居易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食物,也没有“牢丸”。《米乐体育m6官网下载》 《梦粱录·荤素从食店》中列出了“鹅眉夹儿”“细馅夹儿”“笋肉夹儿”“油炸夹儿”“金铤夹儿”“江鱼夹儿”等食品名。梅原郁的注释这样解释:“叫作夹儿、夹食或是儿的食物,都是薄薄的两枚饼之间,像三明治那样的夹着馅料的食物。”馅料不是夹在皮当中,而是封闭在皮里面的。
“这句台词就是写到这里就有感觉了。”石林说:“喜剧有很多技巧,‘司马缸砸缸’用的是相声的谐音技巧,而这一句用的就是变形技巧。不变形是正剧,一变形就是喜剧。”
顺便提一下,现代的据称始于日本的乌冬面和一般的面条的不同之处是,擀乌冬面放盐,而擀一般的面条放碱水,都是为了增加面的韧性,但碱水的效果比盐好。中国的面条传到日本时,可能因为引进年代不同,有放碱水和放盐两种做法。放盐的做法很早就引进了,而放碱水的做法是到近代才引进的。日本把这两种做法都保留了下来,而放盐的制面方法在中国已经很少见了,以至于现在很多人以为乌冬面是日本特产,其实只是女儿回娘家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