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说一下,《随园食单补证》中关于“文饺”的记述:“苏州式也,以油酥和面,包肉为饺,烧熟之。杭俗则曰蛾眉饺。”而前面提到的《梦粱录·荤素从食店》中的“鹅眉夹儿”,也许就是“蛾眉饺”的前身。
与第一点相比,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其实,唐代的文人段公路在《北户录》“食目”的注中,引用了北齐颜之推的话:“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偃月”是半月形的意思,此处“馄饨”是半月形的记述。时代不同,“馄饨”曾有“乌冬(饂饨)”及现今的“云吞”两种意思。“乌冬(饂饨)”当然不是半月形的,“云吞”也不是半月形的,仅从形状上来考虑,颜之推所说的“馄饨”不是今天的“云吞”,而是饺子或是饺子形状的点心。
据博物馆职员介绍,中间的馅是肉馅,由于当地气候干燥,基本不下雨,埋葬后水分很快被吸收,馅料、皮都没有腐烂,因而能保存至今。该职员没有谈及出土时的“淡黄色”为何后来“整体发黑了”。《足彩怎么线上在哪里玩》 白面一斤,用盐半两凉水和,如落索状。频入水,搜和如饼剂。停一时再搜,撅为小剂。豆粉为饽,骨鲁搥擀圆,边微薄,入馅,蘸水合缝。下锅时,将汤搅转,逐个下,频洒水,火长要鱼津滚,候熟供。馅子荤素任意。
顺便提一下,现代的据称始于日本的乌冬面和一般的面条的不同之处是,擀乌冬面放盐,而擀一般的面条放碱水,都是为了增加面的韧性,但碱水的效果比盐好。中国的面条传到日本时,可能因为引进年代不同,有放碱水和放盐两种做法。放盐的做法很早就引进了,而放碱水的做法是到近代才引进的。日本把这两种做法都保留了下来,而放盐的制面方法在中国已经很少见了,以至于现在很多人以为乌冬面是日本特产,其实只是女儿回娘家而已。
关于饺子的传说有很多,有传说女娲造人时,天寒地冻,泥人的耳朵容易冻掉,她就用线把耳朵拴住,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老百姓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