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正儿的说法很有趣,但对其“笼上牢丸”就是烧卖的说法笔者很难赞同。“汤中牢丸”是放入汤中煮的食物,因此皮应该是封闭起来的。“笼上牢丸”也是“牢丸”,从名称上来看,形状应是圆形的,皮是封闭起来的,而烧卖并没有把口封闭起来。
还有传说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他在寒冬腊月救助穷苦的百姓,看到很多人耳朵冻烂了,就搭起医棚,架上大锅熬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药材,熬好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百姓们每人分到一大碗汤、两个“娇耳”,这药就叫“祛寒娇耳汤”。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被普遍认为是春晚历史上第一个小品。这个作品根源于观察生活练习,是戏剧学院里最常见的一种训练学生的方式,原来只是内部教学使用,没想到放在春晚上意外成功。进入上世纪90年代,春晚小品开始逐渐有了主题和戏剧结构。《中国足球直播500网》 顺便说一下,《随园食单补证》中关于“文饺”的记述:“苏州式也,以油酥和面,包肉为饺,烧熟之。杭俗则曰蛾眉饺。”而前面提到的《梦粱录·荤素从食店》中的“鹅眉夹儿”,也许就是“蛾眉饺”的前身。
历史中,饺子的名称并不总是很清晰的。如前面提到的,有“馄饨”“饨”等称呼,方言中也许有更多不同的名称。清代薛宝辰的《素食说略》中有“饼”一项,其中谈到了煎饺,有以下的说法:“置有馅生饼于锅,灌以水烙之,京师曰锅贴,陕西名曰水津包子。”
在中国,地区不同,饺子的形状和内容差异很大。提到饺子,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半月形的,但在中国东北的农村地区,也有像春卷那样圆筒形的饺子。同样是半月形的饺子,有带褶的和不带褶的。在北方,大部分饺子都是带褶的,而长江以南地区经常能看到不带褶的饺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