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此前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光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问题,比如被操纵、数据泄露,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中国政府完全有权力进行监管、审查,确认这些产品是否合乎中国的安全要求。项立刚认为,以前,中国市场对美光的依赖性较高,很多芯片由美光供应。但是近年来,由于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制裁,美光等制造商对中国的供应出现问题;同时,长江存储等中国企业也成长起来,中国对美光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许多器件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数国家对基础研究的资助体系都采用“竞争性项目制+稳定的机构式资助”的双轨模式,但不同国家各有侧重。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机构式资助为主,美国和中国的体制比较像,以竞争性项目为主,不过大部分科研人员能获得一份“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并由政府兜底,与项目关系不大。多位专家还注意到,近年来,各国都存在逐渐强调竞争性资助,弱化稳定资助的趋势。
过去15年,印度对美国武器的采购总额增加了200多亿美元,但自2020年2月签署价值35亿美元的直升机协议以来,印度就没有向美国进行过大规模的军事采购。《网上赢钱不给提款怎么办》 从研发投入总量看,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R&D)投入规模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1951亿元,占全部研发经费的比重为6.32%,相较十年前的4.8%,已是一个很大的提升,但仍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15%~25%的平均水平。王贻芳认为,中国基础研究的问题,一方面与总体的投入比例不足有关,更关键的症结在于,6.32%的经费也没有得到相对合理的分配,造成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
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简称“北生所”)所长王晓东看来,当下中国科研经费管理体制陷入的困境,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底层逻辑:科研的自主权到底该给谁?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的科研资助体系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立起来,当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以绩效为导向的资助体系设计是在资源有限情况下,如何让科研经费得到最大化利用,“把钱用在刀刃上”。但在一个推崇竞争和排序的科研支持体系中,最后一定会形成“马太效应”,“已经拿到项目的人越拿越多,少数头部科学家经费充足,但还是不停申请经费”,真正应该得到支持的青年科学家在成长期却可能被边缘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