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务员
地方公务员
考试指南 | 考试资讯 | 复习指导 | 试题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务员 >> 地方公务员 >> 复习指导
站内搜索:

2014年申论考试需要廓清的几个基本观念
作者:城市网 来源:城市网学院 更新日期:2013-10-20

  1、大纲是《申论》命题的根据,需要仔细研读

  每一次的公务员#纲出来后,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份新大纲进行研读。

  “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原有的)

  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07年新增)

  从07年开始,申论考生的大纲与往年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过去对申论考试的描述仅仅只有总括性的一段话,而从07年开始,申论部分的大纲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一段话,对申论考试作出了具体的描述。这段话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这段话中每一句都隐含了许多重要的考试信息。以下我们将就新增的每一句话分别作具体的分析:

  (一)“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

  这句话是对申论材料的描述,请大家留意其中的“一个或某几个”。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历年的申论考试材料的话题,01年是谈PPA事件,02年是谈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03年是谈有关安全生产与伤亡事故的话题,04年是谈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及所带来的城市交通问题,05年是谈扶贫问题及农民权利维护的问题,06年则谈到了一系列突发性公共事件。从以上的回顾,细心的考生一定会发现,01年-03年的申论材料的话题比较单一,只谈到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一个社会问题的某一方面。但是从04年开始,申论材料的话题就开始变得比较复杂起来,04年、05年谈的是相互联系的两个社会问题,而06年谈的是一个总的社会问题的若干个方面(即该社会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若干个社会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今年的出题方向是偏向谈“某几个”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以下几方面趋势:

  首先,申论的材料将涉及更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纷繁复杂的,现在的公务员需要具备的是处理复杂且相互联系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公务员考试目的就是选拔合适的人去从事公务员这一职业,因此在公务员考试中尤其是申论考试中需要能更多得体现考生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材料话题的复杂化就必不可免了。

  其次,申论材料的字数可能将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要求考生的材料阅读速度要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回顾过去历年的申论考试材料的总字数:01年是1574字,02年是2243字,03年是4243字,04年是3918字,05年是3597字,06年是8317字。从历年的情况看,总体而言材料字数是上升,尤以06年的增长幅度最大。由于去年的材料字数增长幅度非常得大,今年的申论材料字数估计不会超过去年的水平,但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是必然的。因此,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了对申论文章的写作技巧要有所准备外,阅读速度的训练也必不可少。

  再次,材料中的社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考生需要在文章中理清其内在的联系。在材料中所有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一定会是相互联系的,但其联系有可能是因果关系,也有可能是别的关系。那么考生在文章中就必须判断并理清其内在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话题。而实际上,一旦考生把材料中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剖析出来,就已经把社会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了,在这种情况下得分一定不低。因此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要系统地复习一些相关的哲学知识,尤其是哲学中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从而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从而获取高分。

  (二)“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请留意“准确”这一字眼,为什么特别强调用这一字眼呢?“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其言下之意在于,报考者常常不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在考试中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有考察的必要。

  在这里,笔者想要与大家一同探讨的是,为什么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在于申论材料中存在着大量的无用信息、次要信息。因为在材料中,任何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都是通过许多实例来表现的,但每一个实例都代表问题或现象的主要方面吗?不是的。既然大纲是要求我们准确理解的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那么就必然存在“次要内容”。因此考生就必须辨别材料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只有准确地辨别,才能在文章中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写出有针对性的观点。

  (三)“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请留意“全面”这一字眼,其实从文字的含义上来说,“全面”和“各个方面”意思都差不多,因为要做到“全面”,就必然包括“各个方面”;而包含了“各个方面”的也就是“全面”的了。所以如果去掉“全面”,直接写“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实际上与“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句话并没有区别,都是要求考生尽可能得面面俱到。

  或许说到这里,有考生会问:难道是编写大纲的出题者语文水平不高,写了文字含义重复的句子?答案当然是否定。编写大纲的出题者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一定要加上“全面”这一字眼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与申论的考察目的直接相关的。命题者希望试卷能考察出考生是否具备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换言之,这一能力对于从事公务员这一职业是极为重要的。为什么?因为在当今社会,政府一大职能便是协调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在行政工作中,是决不允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的情况的,有俗语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在行政工作中,却是力争要“捡了芝麻,不丢西瓜”,“鱼与熊掌都要兼得”。因为每个利益群体的利益,只要其利益是合法的,都要维护。那么,在每个合法利益都要兼顾的前提下,公务员就必须拥有全面看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加上“全面”这一字眼,起到的是强调这一考察目的的作用。

  那么对于考生而言,知道命题者这一出题意图。考生在答卷的时候就应该关注自己看问题的全面性,尽可能地把问题或现象的各个方面铺开,材料中有的各个点都要力争涉及到,论述不需很详细,但面一定要铺开,点一定要到位。

  (四)“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

  让我们首先关注“精神”这一字眼。什么是“精神”?是指什么“精神”?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会是“体育精神”。那是指什么“精神”?笔者认为,应该是指国家出台的相关“政治精神”,即相关的国家政策。比如05年谈的扶贫问题,就是谈国家的“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做到两方面:一是要知道材料中话题与哪些国家政策精神是相关的;二是要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注意的是,不可忽视对国家政策的收集和了解。同时不能忽视国家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实际解决所具有的导向作用。我们在申论文章中所提出的任何观点和对策都不能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政策。

  (五)“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

  请留意“自己的”这一字眼。很多人看到这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是“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而不是“别人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又或者是“国家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从国家目前的大环境看,与目前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创新”精神有关,因为创新就是要拿出“自己的”东西来。另外从申论考试本身来看,因为申论考试与行政测试不同,其是主观性的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评分标准。命题者希望看到考生能提出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独特的个人看法,如果出现千篇一律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则会完全违背其出题目的。所以考生在答卷中一定要尽可能地提出较为新颖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

  但是不是要我们的考生都去标新立异,全篇文章都“创新”呢?其实并不然。能全篇文章都是新颖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固然是好,但考生毕竟没有相关的行政经验,在实际的考试中,要做到全篇文章都是新颖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并不现实。在我们的文章中,只要有一到两个与其他常规观点略有差异的“创新”观点就已经非常不易,足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了。

  因此,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得培养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力争有创新的灵感。

  (六)“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请再次留意“准确”这一字眼,前面已经提到在“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这一句话中要留意“准确”这一字眼。但在这句话中,这个“准确”所隐含的是另一番含义:

  首先让我们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优美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而是“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呢?笔者认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申论文章看中的不是文字的“优美”,而是文字的“准确”。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考生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其实际写作主要是公文写作,而公文写作主要需要文字的“准确”。

  其次,从公平性来说,文科生的文笔必然从总体上来说相对优于其他专业的考生,如果申论考试过于强调文字的“优美”,则会对文科生较为有利,而对其他专业的考生不大有利,这就会违反考试的公平性原则。因此申论考试更强调文字的“准确”。

  对于考生而言,备考时就应该注意不需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使文章优美好看,而要注重的反而是一系列的细节,如用词的规范性,错别字的减少上,考生要处理好文章的各处细节,才有可能写出严谨的申论文章,从而获取高分。

  2、把握申论考试命题的五大原则

  (一)申论命题要坚持导向性。任何考试都具有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申论考试的首要功能。这种导向功能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方面是能力导向,也就是要求考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按《中央、国家机关2006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公共科目#纲》要求“ (二)申论 主要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将考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从学科高度进行概括,主要是写作学、管理学、政治学三个学科应知应会能力。另一方面是舆论导向。申论考试作为国家大型考试科目,担负着统一思想,引导舆论,把握导向,坚定信心的功能。因而群众关心的、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常常作为申论材料,供考生进行引申论述。主管单位以申论试题,向整个社会、向全国人民传达一种声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一个核心宗旨:“为人民服务。”以中央、国家机关考试从2000年到2006年的申论试题关注的重点来看,分别是噪声治理、医药安全、网络管理、生产安全、环境治理、农村扶贫、突发性事件应急防御等,各省、区、市的申论试题涵盖范围则涉及更为宽泛,更为具体。通过申论考试,抽象的国家向具体的人民传递着一种关怀,一种爱护。因而,申论考试从大处说,具有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重大意义,不可低估其当前意义和长远价值。

  (二)申论命题要突出检测性。检测功能是考试的基本功能。申论命题要能够正确检测考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申论是公务员考试科目,它不是专业考试科目,因而,它侧重测查考生是否具有公共管理能力,而不是测查考生是否具有专业操作能力。按照《公务员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公务员录用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根据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职位类别分别设置。”《公务员法》中只对公务员凡进必考有原则规定,但对考试内容没有明确规定,考试科目也未提及,只对考试形式有规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申论从2000年起开始作为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的一门考试科目,迄今已有7年。申论命题正在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定型。#纲也是一年一制,虽然年年大同小异,但于总体稳定中也表现出局部不稳定来。所以,申论考试是否只是权宜之计,也还说不定。因为任何大型考试,都会陷入模式化的弊端。《南方周末》曾就美国考试制度为何越来越像中国的科举考试这一现象进行讨论,结论是无可避免。那公务员考试以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作为考试科目,久而久之也难免落入模式化的窠臼。《公务员法》对此没有进行明确规定,为以后可能改变考试科目留下了后路。

  (三)申论命题要体现公正性。公正性是申论命题的道德要求,这是对申论命题者的道德底线的规定。申论考试担负着为国选才的重任,不能徇私舞弊,不能偏袒佑护。申论的政治精神就是一个字“正”。“政者,正也。”亦即止于所当止之处。这种公正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一脉相承,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公正完全一致。申论的公正性要求申论命题者所出申论试题对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具体表现在申论试题要本着测查考生从事公共管理的共同能力,而不能对特殊专业才具有的知识、素质、技能等进行局部测查。其最基本的表现是申论的试题卷对所有报考同一职位的考生来说都是完全相同的,考试时间及考试规则也完全相同。除此以下,还有三个细节需要在命题时加以注意:

  (1)选择面向大众的、已经公开的客观信息作为申论材料。申论材料一般不选尚未公开的信息,或者是仅限少数人知道的信息,也不选内参、秘闻等,更不选文学作品、怪力乱神等。近年来各级各地申论试题主要都是来自于报纸、电视、网络或广播等大众媒介的消息、通讯等,或以完整之态出现,或以拼接之貌显示。公开是保证公正的一个重要条件。

  (2)材料中的专业术语要照顾考生的普遍利益,以不影响多数人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发挥为限。没有任何材料不涉及专业术语,只是专业术语不能过多,而且对专业术语的不理解不能导致对申论无从作答。社会问题是变幻多样的,每个领域、每个行业都有其术语,要想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当然,是否有术语或有多少术语不是申论命题考虑的重要内容,只是需要兼顾而已,在全面衡量试题质量时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方面的标准予以较小的权重。申论试题从普遍意义上讲,对考生是公平的。公平是实现公正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3)申论要求的设置以测查大纲规定的能力为主,非关公务员能力要求方面的能力的测试不能放在申论重点测查内容中。申论要求中的关键词语要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要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让考生能够比较明确地辨别。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比如近年来各级各地考试申论要求中普遍出现的“主要内容”与“主要问题”,“方案”与“对策(建议)”等词语,其区别就不太明显,区分度不够,它对考生的语言功力的要求远高于对其行政能力的要求。这一点可以从一些专家在网上的指导中看出来,把这些词语区分得很清楚的人还不多,这样,申论考试的难度大为增加,必然影响申论阅卷的公正性。

  ( 四)、申论命题要注意时效性。时效性是申论命题的效能要求。按《公务员法》第十一条“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技(二)年满十八周岁;技(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报考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考生,正是朝气蓬勃、富于创新的年龄,他们都具有相当的知识,很多人对社会问题有一定见识,部分人还具有敢想敢干的胆识,对国家管理能够提出很多具有理论上可行、实践上可以操作的方案或对策,这些方案或对策,集中体现了一代年青人的思想和智慧,是国家的一笔宝贵财富,不能把这些试题答案束之高阁,而应当把它应用于实践,达到录用考试和国家管理相结合的良好功效。个别省将申论优秀答案汇编成册,供各部门领导参考,就是发挥申论答案作用的一个良好形式,推动了工作的进展。所以,申论给定材料最好不选择过时的材料,当然也不能选择想象或虚构的材料,而必须选择那些当前普遍存在的、群众反响强烈的的问题作为给定材料,以使考生的优秀申论答案能对工作能有现实推动作用。通过历年的中央、国家机关考试试题我们可以得到验证。如2005年考三农问题,随后中央开会就着重研究农民、农村、农业问题。2006年考关于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问题(考试时间为2005年11月26日),考试稍后的2005年12月,2006年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多次报道胡主席、温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关于加强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能力的讲话。

  把握这一点,对考生来说非常重要。申论考试的准备,很多考生是摸头不知脑,不知从何下手。事实上,只要他们在考试前半年的备考时间里,多关注胡主席总书记的讲话,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多阅读温总理总理的工作报道,就能知道管理国家过程中的职能分工、措施手段、方式方法、定性原则、定量策略等,多查阅各部门领导的讲话,就能明白具体情况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考生要改变备考的盲目状态,必须明白试题源头何在,从源头抓起。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只有这样的人,才有更大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成为国家管理者中的一员。

  (五)申论命题要便于评阅。便于评阅是申论命题的最后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只有便于评阅,才能尽可能地保持其公正性,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检测功能,也才能更好地为国选才。为了便于评阅,申论要求中通常既有形式方面的要求,也有内容方面的要求。

  3、深刻理解近年来《申论》考试的命题思路

  所谓申论的命题内容,指的是申论试题中给定资料涉及的内容。从表面上看,申论考试每次给定资料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总体上有其相同之处。如果具体加以分析,申论的命题内容,不外涉及两大方面。

  一是涉及当前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我们以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为例,2000年申论考试,给定资料的基本内容是:一印刷公司为发展生产,提高效益,更新了设备。但产生的噪声影响了周边居民。并致一人重病,引起法律诉讼,从而反映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社会问题。2001年的申论考试,给定资料的内容是:美国联邦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一个顾问委员会紧急建议,应把含苯丙醇胺(英文缩写“PPA”)的药物列为禁药。这以后的一段时间,PPA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热点”问题。政府、百姓、药品生产厂家、新闻媒体等,对此事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这一内容,反映了药品安全问题。2002年申论考试,给定资料的内容是关于网络问题。网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从而提出要正确对待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问题。2003年申论考试,给定资料内容列举了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一些重大安全事故,反映了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是一个需要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申论考试,给定资料列举了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对农民进行扶持,农民自身也积极地进行“劳务输出”,从而提出应重视和解决农村农民现状这一重要社会问题。2006年申论考试,给定资料通过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深入分析,提出当前公共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如何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的问题。

  二是涉及党的重要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近两年的申论考试,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如200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的申论考试资料,涉及了如何解决农村农民问题,这一问题直接体现了党的“三农”政策,这是党在当前的重大政策之一。这就表明,2005年的申论考试,不仅考查考生解决农村农民这一具体问题的能力,而且更要的是考查考生对党的“三农”政策的理解和运用。2006年的国家公务员录用的申论考试,给定资料主要涉及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问题。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会明显看到这一问题,离不开科学发展的观念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两大主题。2006年的申论考试,不仅考查考生对“如何提高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的应对,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运用。不少省的公务员录用的申论考试,也与国家、北京市的这一命题趋势相近。

  既然近年的申论考试,涉及现实问题和“国策”这两方面的内容,那么如何进行应对呢?当然,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准备。单就考生首先应熟悉试题给定资料内容来说,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应熟悉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应首先阅读和熟悉温家宝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做的报告,其中提到的重要问题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譬如“民生”问题等。然后,以此为线索,再阅读其他资料。

  其二,应熟悉重大“国策”。这方面的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荣辱观”、宏观调控、建设新农村等。要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可阅读相关资料。世纪考试网版权所有

  其三,认真思考重要现实问题和“国策”的关系。这就是说,在熟悉某个现实问题时,要认真思考一下:解决这个现实问题,运用哪个“国策”比较有效?或者在熟悉“国策”时,认真地思考:这一“国策”,可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哪些重要现实问题?说到底,就是在复习中,力求把现实问题与“国策”挂钩,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未来考试的内容。

  4、努力把握教师阅卷的给分点

  第一:重点是否突出

  申论考试的第一问,是要求你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这主要考你的理解水平和对事物重点的提取能力。作为一名公务员,一个可能的未来领导,如果在一大堆材料中找不出重点,这人显然不适合做行政工作。只有能于万千材料中快速抓出重点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头人物,给大家带好路。

  仔细阅读材料中的第一、二段,那往往是中心所在,所以就概括主要问题而言,第一、二段是重点。而接下来的段落往往是主题的展开,材料最后几段是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或最新动态。

  申论往往以社会热点为论题。金融问题、银行改革问题、三农问题、加强执政能力问题、公务员效率改革问题、绿色GDP、环境污染问题和耕田减少等等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考点。多看时政类报纸对考好申论很有帮助。

  第二:对策是多是少

  申论的第二问,是要求你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般情况下,申论对策的标准答案往往有5到8条,假如一个考生只写出了3条对策,那么,即使这3条对策写得非常到位,也得不了高分,甚至只能得个及格分。

  譬如一个有关中国能源现状方面的申论题目,问如何解决中国的能源不足问题。参考答案列出了8条对策,总分为24分,每答对1条算4分,答对6条算满分。当然,答出8条也不会给你加分。里面的计算有点复杂,但无论怎样,只写了一两条对策肯定只能得几分。所以,保险起见,对策应该尽量多写。

  虽然有些人的对策写得比较荒唐,但目前的改卷老师不会说你这条对策错得离谱,因此我要倒扣你的分数。所以,对策写得多的人显然大大占了便宜。

  第三:大作文打没打官腔

  申论的第三部分是要求联系材料,确定主题,写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有时也只要求800字以上)。

  虽然从小学起我们就开始写作文了,但阅卷时我们发现,能把一篇文章写得非常漂亮的人真是少之又少。申论的大文章考你逻辑思维能力。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在短期内提高的。但如按照下列的要求去做,对迅速提高申论大作文得分,却很有帮助。

  首先,要字迹端正。字不求漂亮,但求清晰端庄易辨别。此一点虽是老生常谈,却实在是与考生休戚相关。

  其次,要主题鲜明。反对什么、赞成什么,要有主见。改卷老师最不喜欢还未当上公务员就打起官腔的考生,文章虽长,但模棱两可,空洞无物,不知所云。

  有些考生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论点入手。其实论点往往就在你的对策中,你只要在多条对策中选择一条展开论述就可以了。注意论点要深刻,论证过程要追求深入,而不是追求面面俱到。


地方公务员考试通关必备网络课程免费试听>>
 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网上辅导
课程名程 教师 课时 试听 购买
笔试冲刺班 华图名师 16 试听 300元
套餐A 华图名师 183 试听 2980元
套餐B 华图名师 114 试听 1680元
套餐C 华图名师 86 试听 980元
 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网上辅导方案,点击进入
地方公务员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cn.cityy.cn 城市网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教育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