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
护士资格
考试指南 | 考试资讯 | 复习指导 | 试题库 | 基础护理学 | 中医护理学 | 临床护理学 | CGFNS | 社区护理 | 心理护理 | 护理管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医药 >> 护士资格 >> 基础护理学
站内搜索:

初级护师考试外科护理理论要点:常见直肠肛管良性疾病
作者:城市网 来源:城市总裁吧 更新日期:2014-9-30

  常见直肠肛管良性疾病

  (一)痔

  1病因病理

  (1)病因

  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主要有以下学说。①肛垫下移学说:肛垫弹性回缩作用减弱后,肛垫充血、下移形成痔。②静脉曲张学说:认为痔的形成与静脉扩张淤血有关。门静脉系统无静脉瓣膜,直肠上下静脉丛又位于门静脉系的最低处,回流困难;直肠上、下静脉丛壁薄、位置表浅,且缺乏周围组织支持,易于形成静脉扩张。长期的坐立、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盆腔巨大肿瘤等,均可导致血液回流障碍,直肠静脉淤血扩张。长期饮酒、好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导致局部充血;肛窦、肛腺慢性感染,使静脉失去弹性而扩张;营养不良可使局部组织萎缩无力。以上因素均可诱发痔的发生。

  (2)病理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内痔位于齿状线上方,由直肠上静脉丛扩张、迂曲而成,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处,表面覆盖直肠黏膜。外痔位于齿状线下方,由直肠下静脉丛扩张迂曲而成,表面覆盖肛管皮肤。外痔常于用力排便时发生皮下静脉丛破裂,形成血栓性外痔。混合痔则为同一部位的直肠上、下静脉丛扩张、迂曲、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痔。

  2临床表现 ★★★★ ③

  (1)内痔主要表现是排便时无痛性出血和痔核脱出。临床上按病情轻重可分为4度。

各期内痔表现特点
内痔分度 身体状况
Ⅰ度 便时出血或便后滴血,无痔核脱出和疼痛
Ⅱ度 便时出血,量大甚至喷射而出;便时痔核脱出,便后自行回纳
Ⅲ度 偶见便血,出血量可减少,在腹内压增高时痔核即可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辅助
Ⅳ度  偶见便血,痔块长期脱出于肛门,无法回纳或回纳后又立即脱出

  (2)外痔表现为肛管皮下的局限性隆起,一般无特殊不适。当发生血栓性外痔时,肛门部出现剧烈疼痛,咳嗽、排便时加重。

  (3)混合痔同时兼有内痔和外痔的临床特点。

  (4)直肠肛门检查

  内痔直肠指检多无明显发现,肛门镜则可见曲张的静脉团。外痔于体检时可见肛缘皮垂,血栓性外痔则可见局部有暗紫色肿块,有触痛。

  3治疗要点 ★★★ ②无症状痔无需治疗。有症状痔的治疗一般首选非手术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①一般治疗:包括养成良好的饮食和排便习惯,忌酒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便后温水坐浴;肛管内注入抗生素油膏或栓剂,润滑肛管、促进炎症吸收;血栓形成时可先予热敷、外敷消炎止痛药物,疼痛不缓解再考虑手术治疗;嵌顿痔,应及早行手法复位,将痔核还纳肛门内。②注射疗法:适用于Ⅰ、Ⅱ度出血性内痔,止血效果较好。二次注射需间隔1个月。③胶圈套扎法:适用于Ⅰ、Ⅱ、Ⅲ度内痔,Ⅱ、Ⅲ度内痔痔核较多时,分2~3次套扎,每次间隔3周。④冷冻疗法:适用于内痔出血不止,术后复发、年老体弱或伴有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而不宜手术者。此法有导致术后大出血的可能。

  (2)手术治疗适用于Ⅱ、Ⅲ、Ⅳ度内痔或发生血栓、嵌顿等并发症的痔、混合痔及血栓性外痔。

  (二)肛裂

  1病因病理 ★★★ ①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后形成的慢性溃疡,好发于肛管的后正中线,可分急性肛裂和慢性肛裂。长期便秘史,排便时粪便冲击肛管后壁,后正中线容易受到损伤。急性肛裂是指新近发生的肛裂,裂口新鲜,边缘整齐,底浅、色红,无瘢痕形成;慢性肛裂因损伤反复发生或由肛窦、肛腺炎症向下蔓延而成,裂口边缘增厚纤维化,底部肉芽组织苍白。裂口上端的肛瓣和肛乳头水肿,形成肛乳头肥大;下端皮肤因炎症水肿及静脉、淋巴回流受阻,形成袋状皮垂突出于肛门外(“前哨痔”)。

  2临床表现 ★★★★ ③

  (1)疼痛为主要症状。病人表现规律性的便时痛和便后痛。排便时由于粪便冲击和扩张肛管产生剧烈的疼痛;便后略缓解,数分钟后由于肛门括约肌痉挛性收缩,再度出现一持续时间更长的剧痛,直至下次排便再次出现。

  (2)便秘病人由于惧怕疼痛而不敢排便。

  (3)血便表现为粪块表面带血或手纸染血。

  (4)直肠肛门检查肛门视诊在肛管的后正中线可发现纵行的梭形溃疡裂隙和“前哨痔”。有时呈典型的肛裂“三联征”即溃疡裂隙、肛乳头肥大和“前哨痔”。已确诊肛裂的病人,一般不宜行直肠指诊或肛镜检查,以免增加病人的痛苦。

  3治疗要点 ★★★ ②肛裂的非手术治疗是解除括约肌痉挛,止痛,软化大便。慢性肛裂可采用:肛裂切除术、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等。

  (三)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1病因病理 ★★★ ①

  (1)病因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及脓肿形成。绝大多数病人有肛窦炎、肛腺感染病史;少数病人可继发于损伤、肛裂或内痔药物注射治疗等。

  (2)病理肛腺开口于肛窦,而肛窦开口向上,便秘、腹泻时易引发肛窦炎,并延及肛腺,感染向上扩散可形成骨盆直肠窝脓肿;向下导致肛周皮下脓肿;向外则形成坐骨肛管窝脓肿。

  2临床表现 ★★★★ ③

  (1)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位置表浅,以肛周持续性剧痛和红、肿、热、触痛等局部表现为主,脓肿形成后则有波动感,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

  (2)坐骨肛管窝脓肿较常见,脓肿位于肛提肌以下的坐骨肛管间隙内。全身感染症状重,病人初期就出现寒颤高热、乏力、纳差、恶心等全身表现,局部疼痛,炎症较重时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炎症波及直肠和膀胱时病人出现直肠刺激症状和膀胱刺激症状。

  (3)骨盆直肠窝脓肿较少见,脓肿位于肛提肌以上的坐骨直肠间隙内,由于脓肿位置深而高,引起的全身症状较重而局部体征不明显。常表现有直肠刺激症状和膀胱刺激症状。急性炎症期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表现,重症可有寒颤、高热,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

  (4)直肠肛门检查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在肛门视诊时可见病变处明显红肿,检查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后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坐骨肛管窝脓肿在脓肿形成后直肠指检于侧壁可触及波动感;骨盆直肠窝脓肿在直肠指检可触及痛性包块,穿刺可抽到脓液。

  3治疗要点 ★★★ ②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早期应予抗感染、理疗、软化大便等治疗;重症病人给以降温、全身支持和防治休克处理;脓肿形成后及时切开引流。

  (四)肛瘘

  1病因病理 ★★★ ①肛瘘是指直肠下部或肛管与肛周皮肤间形成的慢性感染性瘘管。多有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病史,少数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由损伤引起。典型的肛瘘由内口、瘘管、外口3部分组成,其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的肛窦处,外口位于肛周皮肤。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瘘管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者为低位肛瘘,在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并跨越了外括约肌深部称为高位肛瘘;按瘘管、瘘口数量分类,一个内口、一个外口和一条瘘管为单纯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为复杂性肛瘘。

  2临床表现 ★★★★ ③疼痛多为隐痛不适,急性感染时,有较剧烈的疼痛;瘘口经常有脓液排出,在脓液排出后,外口可以暂时闭合,当脓液积聚到一定量时,再次冲破外口排脓,如此反复发作;发热;肛周瘙痒;直肠肛门视诊可见肛周皮肤有突起或凹陷的外口,挤压时有少许脓液排出,直肠指检可触及索条状瘘管。

  3治疗要点 ★★★ ②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肛瘘治愈的关键在于找到内口。


护士资格考试通关必备网络课程免费试听>>
护士资格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cn.cityy.cn 城市网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教育 粤ICP备06023013号